《儿歌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童年的纯真图景,通过"摇摇小木马""数星星"等具象意象唤起集体记忆中的温暖片段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"啦啦啦"拟声词既模拟孩童无意义的哼唱,又构成情感律动的节拍器,暗合人类最初用声音表达喜悦的本能。对"纸飞机划破夕阳"的意象捕捉,将转瞬即逝的童年时光具象化为可触摸的视觉画面,金色光影中飞行的折纸既是真实游戏,也隐喻着稚嫩梦想的初次启航。蟋蟀与萤火虫组成的夏夜交响曲,展现儿童与自然最原初的对话方式,这种未被现代文明割裂的亲密关系,构成歌词中最珍贵的生态诗意。通过"糖果罐""彩虹滑梯"等高度符号化的童年物象堆叠,创作者构建出具有普世价值的童年乌托邦,其中不掺杂任何成人世界的计算与焦虑。结尾处"梦的积木搭到月亮"的夸张想象,既遵守儿童思维中的魔幻逻辑,又暗藏对创造力本源的礼赞——那种不受重力约束的自由想象,恰是成人世界逐渐流失的生命原力。整首歌词如用语言搭建的旋转木马,在循环往复的韵律中,让每个途经者都能重获三分钟纯净的晕眩感。